业绩滑坡,百威亚太陷“瘦身”疑云-页游H5-自由通

业绩滑坡,百威亚太陷“瘦身”疑云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 ,权威,专业,及时 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来源:国际金融报

  营收 、利润双降后,啤酒巨头百威亚太(01876.HK)又陷裁员风波 。

  近日 ,有媒体曝出,百威亚太计划今年削减约15%的运营成本,其中包括裁员数千人。同时 ,该集团中国业务将是裁员重灾区 ,因中国员工占集团总人数80%以上。消息一经传出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。

  很快百威亚太否认了该消息。其转述总部回应称,有关2025年计划裁撤数千岗位的报道不实 ,仍将持续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。

  这一剧情走势似曾相识 。

  2024年初,百威中国同样被传将要裁员,裁员比例高达20%。当时 ,公司层面也予以否认,表示传言不属实,百威中国人员组织稳定 ,并始终致力于业务运营的不断优化,以提高效率,创造更多长期价值。

  尽管否认裁员 ,但2024年人员“优化 ”已成为事实 。

  财报显示,2024年,百威亚太雇佣超过2.1万名员工 ,而2023年 ,该数字还停留在约2.5万名 。相当于一年时间,减少了大概4000名员工,减员比例约16%。此前几年 ,百威亚太人员波动相对平缓。

业绩滑坡,百威亚太陷“瘦身”疑云

  左宇 制表

  社交平台上,有自称百威员工的网友在2024年3月透露 ,刚被裁员,干了6年的职能岗,“百威内部复杂 ,慢慢业务都外包了” 。

  员工规模收缩或与公司业绩承压有关,尤其是中国市场表现不佳。

  去年,百威亚太啤酒销量848.1万千升 ,同比下降8.8%;实现收入62.46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453亿元),同比下降7%;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18.07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31亿元),同比下降6.3%。

  中国市场是拖累业绩下滑的关键 。

  受消费者消费意愿疲弱、业务布局上更着重的即饮渠道人流减缓及消费减少等因素影响 ,2024年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销量锐减11.8% ,收入及每百升收入分别下滑13%及1.4%。同时,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减少1.49个百分点。

  作为百威亚太的核心市场,2022年中国市场曾为公司贡献超七成收入 ,是业绩增长的强劲引擎 。去年这一市场的下滑,直接影响了百威亚太业绩表现。

业绩滑坡,百威亚太陷“瘦身	”疑云

  孙婉秋 摄

  面对压力 ,百威亚太不仅缩减人员,管理层也进行了调整。

  2025年2月26日,披露财报的同时 ,百威亚太董事会还宣布,首席执行官及联席主席杨克即将离任且离开百威亚太,并委任在公司工作29年的资深员工、全球首席供应链运营官程衍俊接任首席执行官及联席主席 。相关任命已于4月1日生效。

  与比利时籍的杨克不同 ,即将上任的程衍俊是中国国籍,也是一位在百威拥有29年经验的资深酿酒师,2005年其被任命为哈尔滨集团的首席执行官 ,对中国市场及哈尔滨啤酒有着深入了解。此举也被市场认为 ,意在重新提振中国市场的表现 。

  中国区的高管变动其实要更早一些 。

  有研报指出,去年底内部官宣任命后,百威中国区新总裁Fabio Sala已于2025年1月1日上任 ,其是长期在欧洲市场工作的巴西人;首席战略官(CSO)也由此前华东区域负责人接任。

  这一系列人事调整的背后,反映出百威亚太对中国业务调整的决心。杨克也在业绩会上表示,2025年中国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 。

  然而 ,要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,并非易事。

  近些年,中国啤酒产量自2013年到达顶峰之后 ,持续呈下滑趋势,至2017年间,市场高端化需求初现 ,百威在高端市场独占鳌头;2018年后高端化成为行业主线,啤酒厂商们纷纷发力,打造战略大单品 ,行业竞争加剧 ,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百威亚太造成了冲击。

  如华润啤酒将收购的喜力作为高端化重要抓手,抢占市场份额;青岛啤酒推出百年之旅 、一世传奇、原浆生啤、白啤等高端化产品;燕京啤酒也推出V10 、狮王精酿等承接更高价位带流量等 。

  未来,百威亚太能否重振中国市场业绩 ,未知数颇多。